画家伏盫,原名王宁。别署南山、退甫、菊隐等。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
去岁往岛城,曾与之有过一面之缘,虽缘仅一面,然自以为对其了解颇深,或谓之“老友”亦不为过。对他的了解源于平时微信中看到他创作的一些书画作品,古人说“书画如其人”,可以通过一个人的书画作品了解其内心及精神世界,虽不尽然,却也有一定的道理。画家伏盫,原名王宁。别署南山、退甫、菊隐等。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
今秋,伏盫兄将有展事,承蒙青目,雅命作文述其艺品,不揣谫陋,试论如下:
我自己对于艺术之理解与伏盫兄可谓志同而道合,个人觉得从事所谓“艺术”的人,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种是 “穷微测妙之夫”;一种是“好异尚奇之士”;另一种则是二者兼而有之者。以性格论,“穷微测妙之夫”是属偏于理性者,其审美追求多以“典雅平和”为尚。而“好异尚奇之士”则多属感性,其审美追求多以“彰显性灵”为主。第三种则是理性、感性双兼,或理性多于感性,或感性多于理性,或二者都臻于极致者,但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千古不遇。
多年以前曾买过一套“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海外珍藏中国名画》系列,一套为十册,分别命名为“晋唐风韵”、“百代标程”、“平淡天真”、“水墨苍劲”、“吴门秀润”、“松江清远”、“古怪清圆”、“黄山灵奇”、“一代正宗”、“野逸奔放”。以不同审美风格来进行分类,而不是简单的以所属年代及其流派来分类,足见编辑者之用心。
此十种风格也大致可分为三类,“晋唐风韵”、“百代标程”和“一代正宗”可为一类,其作者多属于“穷微测妙之夫”; “水墨苍劲”、 “古怪清圆”、“黄山灵奇”、 “野逸奔放”可为一类,其作者多属于“好异尚奇之士”; “平淡天真”、 “吴门秀润”和“松江清远”可为一类,其作者多为感性与理性两兼者。
我个人则比较喜欢“黄山灵奇”。伏盫兄的画若借以上十种风格来进行分类,则应当近于“野逸奔放”,所以我们都同为“好异尚奇之士”,故而谓之志同而道合。恰好“野逸奔放”这一册里,还把逸品进行了分类。谓逸品分“高逸”,如倪云林;“放逸”,如方方壶;“超逸”,如担当;“清逸”,如倪元璐;“野逸”,如徐渭;“冷逸”,如八大山人。其实逸品还可以有很多,比如“古逸”、“艳逸”、“朴逸”等等。
兄画多取法八大、担当,取法既高,用功亦勤,且能悟达画理,故能出手不凡,然又绝不同于八大、担当。八大、担当都师法董其昌,其中秀润的成分居多,八大笔法早年奇倔,晚臻圆健,担当则以苍秀之笔法一以贯之。伏盫兄工书,擅金文大篆,用笔古拙,富“金石气”。若一定要进行区别的话,则更应当属于“朴逸”,未知伏盫兄其许我否?这种区别是基于笔法来说的,传统中国绘画系统中要界定一个画家的风格面貌,不仅仅是根据他独特的画面,而是根据其内在的笔法。因为不管是画面的形式感还是深层次的审美都是由画家独特的笔法决定的。每个画家由于其性格、学养、际遇等诸多因素之不同,最后所形成的笔法也就千差万别。故而笔法之于画家,就如人的指纹一样,是辨别画家们的终极密码。
我曾经梳理过文人画审美的演变过程,由魏晋时期的“澄怀观道”发端,至王维而“诗画融合”,东坡倡“士气”,元人重“笔墨”,明人尚“个性”,至清人而重“金石气”。伏盫兄的画即是融明人之“个性”与清人之“金石气”于一体,既有八大、担当古怪清奇的一面,同时更注入了厚朴沉着的气韵,虽尚存八大、担当之面目,而骨子里却完全是自己个人的东西。
“清而能厚”是衡量古今名家的唯一标准,伏盫兄壮年而臻此境,他日成就不可限量,拭目待之可也。艺品见人品,亦可想见伏盫兄其人之“清而能厚”,交游有君子,乐何如之。
戊戌孟夏石柱梅疏影于古婵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