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劲松
张劲松,1969年4月生于郎山脚下,柳河之滨,幼承家学,酷爱绘事,既长,毕业于潍坊学院艺术系油画班,得受西洋大师之熏染,于西画略有浅涉,后对中国画产生浓厚兴趣,时常浸淫于大师典迹之中,又得沐中国美术学院刘国辉、吴山明、吴宪生、冯远先生雨露,亲聆教诲,始识门径。
劲松于西画、国画、雕塑均广泛涉猎,撷取众长,经意匠经营,初具面目。其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兼擅,人物尤精,作品注重"高古"、"简约"、"文气",追求南宗所谓"清通简要"的气韵和"平淡"、"散逸"、"悠远"、"素朴"、"荒寒"的意境,植根于传统,又不被传统所囿,兼收并蓄,广采博学,充分发挥文人画的笔情墨趣,挥洒写意,弄笔成趣。其作品形象有赖扎实的功底,笔简意繁,结构紧,用笔松,喜用八大山人奇而简、轻狂冷逸、寓动于静的风格、手法来处理画面。主张唯"静"才能生"淡",唯"淡"才能生"素朴"。才能如品清茶,可品、耐品、初品平淡,愈品愈酽。其用笔喜欢倪云林的"飘逸"、"淡泊",金冬心的"稚拙"以及徐渭的"清狂"、"恣肆",并深谙元代山水枯笔淡墨"润含春雨干裂秋风"的妙处。其用墨惯用宿墨,尤其喜欢宾虹先生"生涩"、"古朴"、"沉着而不浮泛"、"见笔见韵"的墨趣。
张劲松作品《外面的世界》
张劲松作品《光明使者》
张劲松作品《净土》
张劲松作品《高原暖阳》
张劲松作品《吉祥雪域》
张劲松作品《光炳中华》
对于画家来说"手挥五弦易,目送飞鸿难"要在盈尺小幅上表达太多的东西(活生生的人物神态,不俗的格调,清远迷离的意境,淡不漏痕、恰如其分的笔墨情趣)靠的是什么?是"空灵"、"宜假不宜真"的形象(眼睛的一顾一盼,嘴角的一丝微笑,腰身的扭动)?还是有独立审美价值的一条中锋小线,一滴留有渣滓的墨痕?是!又都不是,其实一个画家区别于他人的往往仅是一丝细微到不可言语的感受,和在艺术创作中对这一丝感受的生动而准确的表达罢了。这或许于作者的"内秀"、"颖于悟善于思"有关,从其画中总能让人隐隐约约感到一种"惆怅"、一种"孤高"、一种"冷毅",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深知"篇终接浑茫"、"意犹未尽"的道理,能通过独到地处理,充分调动观众的联想,以补充画面的"未尽之意",正如刘国辉先生所说"高明的画家是牵着观众的鼻子走进自己设置的艺术世界",观其小品《暄》下方点的几个绿苔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茫茫草原吗?
辛勤的耕耘必有丰厚的收获,劲松的勤思、颖悟、苦学,带来的是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级画展并获奖,有论文多篇散见于各种报刊杂志。近年来劲松又多次参加中国美院、中央美术学院的学习,由江西、四川、黑龙江、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素描、速写、水粉集十余种,速写作品被用于湘教版《美术》教材。青州电视台《翰墨青州》栏目为其制作专题片。
(来源:盘古收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