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良 坐宫图 1944年作
关良是中国美术史上独树一帜的重要画家,他对美学的贡献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发突出,他给喜爱艺术的人们呈现一种自然自由、质朴天真,无燥无火的和谐之美。他将戏曲人物画的写意精神推到了极致, 在此领域无人能及。前几年,艺术市场火爆,关先生的作品不温不火,但去年市场开始调整,艺术品也从资本炒作开始进入文人雅士把玩的藏家市场。连环画式的人物画看多了,自然产生审美的视觉疲劳,格调与陈式的陈旧也使藏家转换口味,寻找真正有艺术价值的神逸之品,潮退了金子自然浮出水面,有笔墨有内蕴久看不厌的关良作品自然开始受市场追捧。市场上就有大量关良伪作品出现,因此收藏一定要谨慎从事。 除了看大量关良原作,掌握传统的书画鉴别知识外,就关良戏 画的特点,笔者谈一些浅薄辨伪认识。
关良 苏三起解图 1961年作
<一>
首先,要判断作品的年代掌握关良各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及用笔用墨的特点。艺术家在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中形成的用笔之法和习惯,作伪者要在短期内全部学会是不可能的,即使临摹,也只能是表面的形似,要做到气韵生动、神似是不大可能的,伪关良戏剧人物画也是如此。关良从1927年开始创作戏剧人物画,直至1986年过世,这期间除了文革有短时间间断外,关良一生都孜孜不倦致力于戏剧人物画的创作。我把关良的戏剧人物画创作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27年始至解放前。这个时期的作品基本上来自传统国画的某些技巧,又吸收了前人在用笔、用墨、用色方面的优点,特别是处理画面时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善于运用笔墨与淡墨线条,使淡墨在宣纸上因破墨而产生的效果的层次,轻重和阴阳以及所表现物象的“形”、“质”,而浓墨线条在淡墨上互相交织而成的变化,此时线条是雅但不嫩,用色淡而透,画作多幽默诙谐耐人寻味。
关良 举鼎观画 1984年作
第二阶段为解放后到文革前,这一阶段是关良戏剧人物画作品的成熟期。作品在寥寥数笔中达至“一笔不能多,一笔不能少”的艺术最高境界,在笔墨、题材、构思、意境上,形成丰富、完美的艺术风格。这一时期,是关良戏剧人物画创作的顶峰,作品色彩丰实,变化多端,最具戏味。重写意,画面富实有乐感, 用笔圆润,人物传神。
第三阶段为文革中后期到80年代初,这是关良戏剧人物画创作的另一个高峰期。粉碎“四人帮”之后,关良得到平反。虽然在文革期间画家身心受到摧残,但创作的意欲和激情并没有随之减弱。这期间关良画了很多以孙悟空为题材的作品。与此同时,也逐渐恢复了画戏剧人物画和油画。由于受“文革”影响,关良虽笔多年,但简练与“拙”味更加突出,同时更注重“骨法用笔”,线条精简、朴拙。大幅作品此时居多,大凡的四尺整纸以上的作品大部分都有铅笔描绘底稿的影子,这一阶段的作品重神似、讲意境,笔韵和用色都堪称一绝,有一种返璞归真的生趣充盈画面。也足见关先生作画的认真,但特别熟练的题材就不一定起稿。
第四阶段,为1983年到1986年关良过世之前。这一阶段人画俱老去,不经意间用颤笔,使线条有出现抖动、不连贯的现象,线条比过去粗犷,而且喜用枯墨,人物较过往写实,设色也愈发浓郁多彩。笔墨在稚朴、苍茫、断续中,还蕴含着“金石之味”,这在他早中期的作品中是不为常见的。
关良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1978年作
<二>
其次,要判别关良戏剧人物画的真假,还可以从画作的构图方面去分析。关良的戏剧人物画有明显的主题,非常讲究构图,很重视对角关系,人物之间互有顾盼,常用笔墨和色彩明暗来调和画面,这都得益于他扎实的西画功底。他的艺术锻炼都是从油画开始,其戏剧人物画,也是借鉴吸收了西洋油画的技法。关良的艺术主张是写生。关良自幼即对京剧兴趣浓厚,经常出入京剧戏院观戏,并对戏剧人物进行速写,甚至亲自拜师学习京剧的手势、身段与台步,还登台演出。
在画中,关良并不十分拘泥于戏剧的具体情节,而是以自己对戏剧情节和人物性格来重新安排画面构图,注重笔和墨以及线条在画面的构成关系,某些动态构图甚至是舞台表演中所没有的。他不去模拟,不单追求戏剧人物的扮相、动作等的外在美,而是着力于表现自己对于某出戏剧情节的理解和感受,致力于刻画戏剧人物在特定的情景之中的精神状态,虽其作品变形夸张,但人物彼此间眼神对应、手势身段,以及戏剧情节,皆忠实地呈现于画面之上,夸张变形有法度,思想内容有深度。
<三>
再次,用色是判断关良作品的重要依据。色彩是第一吸引视觉的重要因素。就感觉而言,色彩能够产生比形状更直接、更强烈的影响。关良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雅而耐看的。关良喜用单纯、明快、清亮的原色,常将单色着成不匀的样子,少用原色相调和后的色彩,他的作品至少有5 种不同的色彩组成,这种色彩淡雅耐看的色彩的调和,这也得益于他西画的深厚功底。
他偏好单纯、爽净、透亮、柔和的赋色效果。由此,其画作所现出来的颜色调子既清新又浓郁,色块与墨色透亮而灵动,相辅相成,使作品整体面貌既无“市井气”,亦无丝毫“火气”。早期用色淡雅,中期淡雅而丰富,越到晚年用色越浓重而绚烂多彩。
关良作品不同时期的款识
<四>
最后,用笔是关良绘画的“灵魂”。他说:“中国绘画,历来讲究用笔用墨。这是组成画面的最基本的东西,也是画家认真研究的艺术手段。”“我的用‘线’自有我的特点,绘事上的许多常见、娴熟的技法如圆润、流畅、刚劲、挺拔并不为我所取。古人云:‘笔意贵留’,我从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需要出发,寥寥数笔,若不经心,迟滞、迂缓,艰涩、游疑,或浓或淡,彩墨多羼杂不清,水分常溢于形外,疑似‘信手涂鸦’,实乃‘惨淡营’。”
作为人物形象的载体,线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从处理线条的手法来看,关良善用短线进行人物边线的勾勒,且十分注意浓淡的变化。关良在下笔之前,一定经过反复推敲,并根据人物的动态特征,落笔精准,没有反复描画的痕迹,深浅、粗细、急缓变化又依照人物动势而定。多用中锋,淡墨短线勾勒,行笔缓慢。对于这一特点,南京画家朱新建说得精辟:“关良先生作品表面看是坚持传统的文人画观念,但实际他的用笔已不是传统的‘一波三折’的书法用笔。线条更直率、执着,更加‘直指本心’。
关先生受过良好的西画教育,但在其作品中却不见丝毫卖弄,有的只是近乎儿童般的天真。实际上他把如此复杂的人物动态简化至此还能丰富地传达情绪,这种难度已远远不止是技术问题。”他用墨凝重迟拙,笔下的线条遒劲,使画面上的人物生动而不轻狂,一招一式,颇合舞台上的板眼节奏。伪作最多的是第三阶段,这一时期的作品市场流通最多,伪作也相对容易,但伪作毫无生气,有的很恶俗,落款不自然,很拘泥,眼睛呆滞没有变化。
藏家只要注意构图,笔墨,用色及点睛,还是很容易分辨的,伪作在笔墨上一定不知金石之趣,用笔很难作假,关乎画家之心性,而不仅功力就可。关良早年笔墨之境已颇高,看似稚拙天真,实际绵里藏针,柔中有刚,晚年则拙朴生辣,苍劲有力。
来源:艺典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