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草堂图轴,王蒙作,纸本设色,纵111.4厘米,横61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从元代开始,随着文人进入画坛,绘画的材料由原先的绢本渐渐改用了纸本。绢本利于勾勒、渲染,而纸本较粗糙,笔墨易出现迟涩、松毛感,因此也就形成了元代绘画“干笔皴擦”的笔墨特点。这点在山水画上反映最为明显,并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元四家”中,王蒙对明清两代山水画的影响仅次于黄公望,董其昌这样评价王蒙:“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 王蒙作画,一是好用蜷曲如蚯蚓的皴笔,以灵活多变和繁密而著称,如这幅《东山草堂图》;二是用“淡墨勾石骨,纯以焦墨皴擦,使石中绝无余地,再加以破点,望之郁然深秀”,如《青卞隐居图》《夏日山居图》等。
《东山草堂图》画于元顺帝至正三年,即王蒙四十岁以后所作。此时,王蒙已初具自家风貌,用笔切实稳厚、灵活松快,极细微处,均无轻率之笔,其笔墨已有一种稳重苍郁的意象。此画作隔水草堂,磊石重叠,秋林疏爽,高士闲居。图中山石的形制皆偏于方。无论是松树的勾、皴,柏树的叶点,其它杂树枝叶的双勾,还是山石的皴线、苔点,都刻画得极其密实、精细。全图敷以淡赭色,而淡赭色与层层墨色生发后,使笔墨尤显得苍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