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资料浙江嘉兴 朱积良 《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为北宋书法家米芾的墨宝,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墨迹绢本,行书,并有乌丝栏约束。纵29.7厘米,横284.3厘米。书于北宋元祐三年,是年米芾38岁,共书自作各体诗八首,计71行658字。卷末款署“元祐戊辰九月二十三日,溪堂米黻记”。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蜀素”是北宋时四川造的质地精良的丝绸织物,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当时有个名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装裱成卷,以待名家留下墨宝,以遗子孙。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因为丝绸织品的纹路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此卷“蜀素” 经宋代湖州郡守林希收藏20年后,一直到元祐三年八月,米芾应林希邀请,结伴游览太湖近郊的苕溪,林希才取出珍藏的这卷蜀素,请米芾书写。米芾才胆过人,当仁不让,一口气写了自作的八首诗,均系当时的游记或送行之作。
《蜀素帖》书于乌丝栏内,但气势丝毫不受局限,率意放纵,用笔俊俏,笔势飞动,提按转折挑,曲尽变化。此帖的结构,大部分都向右上方倾斜,平正的字极少,在欹侧中打破结构的平稳均衡,增强了动态感。字形修长,给人一种俊秀、洒脱的美感,中锋和侧锋、藏锋和露锋交替出现。帖中的横竖笔画大多重入轻放,以侧锋重按起笔,然后调整为中锋,行笔迅速,如行云流水。
《蜀素帖》巧于安排间架结构,使得整个字上疏下密、不同寻常。又如第三行“连上松”等字,大大小小,错落有致。米芾既善学古,又能创新,他的书法具有强烈的感情节奏,多以侧锋取势,左顾右盼,变化多端。他曾说,唐人的书法只有一面,我却是“八面出锋”。原来唐人无论转笔、折笔、行笔时始终以笔锋的一面触纸,而米芾则能依着笔势,不断地用不同的笔锋触纸,使得书姿体态万千,形成“八面出锋”的艺术特点。(收藏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