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赋图
紫气东来图
吐鲁番印象之六
简介
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石油书协会员、新疆书协会员、新疆美协会员、新疆画家街管理委员会主任。书、画、印作品在全国70余家专业、非专业报刊上发表400余幅。
出版有《
崔逢春葡萄画集》《
崔逢春葡萄画选》,主编《全国技工学校首届书法、篆刻大赛作品集》。
市场价值
崔逢春的葡萄画在乌市画廊一画难求,现在多是根据订单来出画作,一幅四尺整张的画,最低价一万元,最高达到三万元。现在只有在小西门新疆国画院里有两幅四尺整张的葡萄画,每幅售价3万元。
艺术成就
首届中国书画小作品大赛铜奖,全国美术书法精品大赛金奖;中日书画艺术作品大展优秀奖,洞庭风光全国书画大展优秀奖;首届中国画金鸡奖入选中国书画报。
问答中见从容
在很多次观画家现场作画的经历里,现场通常都是鸦雀无声,大家惟恐发出声音打扰了画家的思路,影响了画作的呈现,所以都屏息观看。这次,显然是个例外。
就在
崔逢春提笔画出葡萄的颜色时,一名中年女士忍不住开了口,“崔老师,你的葡萄画是国画吗?这么逼真,国画不都讲究写意吗?”
崔逢春听在耳中,并没有停下手中的笔,而是边画边答,“中国画的确讲究写意,但是我相信无论哪种画法,都要有创新才能有发展。你看这些葡萄的叶子,你可以感觉到它叶片的经络,这就是大写意。”
紧接着又有人问:“就你的画而言,中国画的线条在哪里体现?”
崔逢春又是呵呵一笑,提笔蘸蘸墨说:“中国画画的好不好,主要是线条能否表达出生命力,若线条随心所欲,就可表达你想要表达的一切。你们看生长葡萄的藤蔓,不就是线条最有力的表达吗?”
崔逢春所画藤蔓,枝干粗壮有力,枝条苍劲盘旋而上,在晶莹剔透的葡萄衬托下,藤蔓似是有了生命,每一个线条都汇集着尽力向上的劲头。不知是谁轻轻地鼓起了掌,从而应和的掌声汇集一片。沉静的古典音乐在室内缓缓流淌,正在作画的
崔逢春仿佛已沉浸其中,掌声于他仿佛已远在听力之外的远方,他平静地继续着他的画作。
发现葡萄的美
如果说,
崔逢春和观画者交流之语属于无意之言,却也表达出自己的见解。那么作为新疆以画葡萄出名的画家来说,
崔逢春有现在一片独立的天空,也是非常不易的。
也就是说,
崔逢春并不曾受过专业的训练,即非科班出身,却锲而不舍将爱好作为敲门砖,最终进入了艺术的殿堂。早在1982年,他就画油画、山水画,主攻书法、篆刻。后来,在书法有一定的造诣的基础上,偶尔一次到吐鲁番,深入到葡萄园中,
崔逢春第一次与串串葡萄及其藤蔓面对面,他落了泪。
因为想要买到最新鲜的葡萄,
崔逢春到葡萄园中摘葡萄,当他摘下一串绿中带黄的无核白时,突然发现,隐在葡萄后面的藤蔓竟然有小碗般粗,不知是否是因为烈日暴晒的原因,轻伏在枝干上的薄皮成细条状,丝丝缕缕起伏,而枝干却呈棕色如虬枝盘根错节,更如老人那沧桑的面容。
崔逢春感觉自己突然被什么击中了心灵,葡萄藤能在酷热和干旱等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并努力的开花,最后结出甜甜的果实。世人都知葡萄好吃,却不知背后生长葡萄的藤蔓曾经历过什么,哪怕骄阳似火,它仍然将营养输送到小小的葡萄串里,直至葡萄成熟。
那一刻,
崔逢春想到了一代代生活在新疆的人们,他心有所感,不由得落了泪。
从那时起,
崔逢春立志画葡萄画,尤其是如何表达葡萄藤蔓那苍劲向上的精神,是他主攻的方向。
那束光的灵感
崔逢春每年都要去吐鲁番采风,每次都在葡萄园中徜徉,他甚至成了半个葡萄专家。葡萄种植、栽培、病虫害防治他说起来头头是道,春天葡萄藤开墩上架,夏天开花结果直至成熟,深秋下架埋枝等葡萄的历程他更是深谙于心,他的目的只有一个,把葡萄藤蔓在画纸上还原,把葡萄画得鲜活灵动。
起初,
崔逢春画的葡萄是平面的,大众化的,湮入在众多葡萄画中听不到一点反响。后来随着他对葡萄的深入了解,他也意识到了,没有变革和创新,他的葡萄画将是一潭死水。当时的新疆美协副主席薛立柱对他说“在绘画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用线、用墨的方式,找到你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灵魂。”
简单的一句话,让
崔逢春想了好久,水墨线条的技法,枯与湿、粗与细、黑与白,墨的层次线条的延展不正是葡萄藤蔓的内容吗?而葡萄串,如何才能让它鲜活如真?
崔逢春想到了西画讲究的透视,也就是立体感。那就要有光,如果阳光照射在葡萄串上,颗颗葡萄就有了明暗,结果不言而喻。
这些想法激发了
崔逢春探索的激情,将西方的绘画元素融入到中国画,就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
崔逢春的葡萄画焕然一新。线条写意的粗犷藤蔓,透着光源的闪闪发光的各色葡萄立体而鲜活,既体现了国画线条的神韵,又巧妙的转承起合,让画透着圆润的光芒,反而增强了国画的表现力度。
崔逢春的葡萄画已成一绝有非议有争论,但他却坚持走自己的路。他只是按自己的意愿去画。因为他知道,他笔下画的是葡萄及藤蔓,但他表达的岂止是表面?他将更多心灵的思索和感动,绘诸于笔端,那种含而不露尽力向上的精神,才真正契合了国画“意”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