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王翚
名称:王翚 1684年作 丹台积雪图 立轴
材质、形制:设色绢本
尺寸:224×64cm
介绍:
录文:王右丞丹台积雪。
千年“积雪”再现“丹台”
—难得一见的王翚笔墨与王维画意
陈明时
这幅设色绢本立轴的款识简单扼要:“王右丞丹台积雪,康熙甲子中秋,虞山王翚”。但它的信息却足够精确:是1684年中秋那天。常熟人王翚的画作。
王翚即王石谷,生卒年为1632年至1717年。明亡之年他才12岁,算不得遗少,但他出身于绘画世家,曾祖王伯臣、祖父王载仕、父亲王云客都是知名山水花鸟画家,被《海虞画苑略》收录。青年时代的王翚先后师从当时具有画坛盟主地位的王鉴、王时敏。王时敏的藏画令王翚大开眼界,帮助他“集宋元之大成,合南北为一手”。王翚成名之后,他的老师王时敏恢宏大度,盛贺青出于蓝道:“其笔墨逼真,形神俱似是而非,罗古人于尺幅、萃众美于笔下者,五百年来,从未见之,惟吾石谷一人而已”。这样甘当人梯的老师,令人敬仰。
清朝初年的画坛代表人物为六大家“四王吴恽”,即王时敏、王鑑、王翚、王原祁、吴历和恽寿平。王翚在六人中是技法,成就都相对全面和突出的。
王翚主张“用笔有粗有细”,有浓有淡,有干有湿,方为好手,在清初被誉为“国内第一”,清中期至今,赏画者忆及当时,也首称王石谷,认为他确实做到了“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面泽以唐人气韵”。
正是“唐人气韵”成就了王翚的《溪山红树图》,这幅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藏画,是他传世作品中最出色的一幅。此画初成,王时敏立即题跋:“石谷此图,虽仿山樵(王蒙),而用笔措思,全以右丞为宗,故风格高奇,迥出山樵规格之外”。
“右丞”即这幅《王右丞丹台积雪》中所借代的唐代诗画家王维。王维字摩诘,他的诗是盛唐山水一派的高峰。他的《蓝田烟雨图》被宋人苏轼评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从此脍炙人口。王维不是会作官的人,安史之乱平定后,他差点因为“附道”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幸亏一首“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让皇帝理解了他的无奈,最终官至尚书右丞,分管兵、刑、工三部,相近于今天的副总理或国务委员。
王维的画为历代所推崇,山水松石,面目如吴道子,“风标特出”、“笔力劲爽”,破墨而成,他的《辋川图》,在唐代即被评为“山谷郁郁盘盘、云水飞劲,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王维的生活年代为公元701年至761年,他的画作传至公元1120年前后、宋徽宗赵佶主编《宣和图谱》时,据称尚能收到一百多幅,而流传至今的只剩下《雪溪图》、《江山雪霁图》和《济南伏生像》,这三幅没有一幅被公认为真迹,严格来讲,王维画作已经烟灭。
王翚的《王右丞丹台积雪》临摹的年代为1684年,距王维的初始画作已近千年,而今又是三百多年过去,王维画作渺不可寻。惟有王翚笔墨为我们记载下王维的画意,也许王维的五古《华岳》“西岳出浮云、积雪在太清,连天凝黛色,百里遥青冥”,正是他曾经看见的丹台积雪。
作为清代大家、王翚在泽以唐人气韵时,也自然会溶入自己的风格。他在《丹台积雪》中借助王维的构图气势。在山石间则用细硬笔密皴。王翚的皴法常见的有两类,一是以五代入宋的巨然和尚风格为主的披麻皴,二是以北宋画家范宽为主的雨点皴。这件仿古作品,理应与原作不尽相同,但却能捕捉前人的笔趣精髓,在《王石丞丹台积雪》中,王翚还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青绿设色功力。
王翚的山水画,有早、中、晚三期的变化。二十五岁以前,他主要是临摹仿古画,笔墨尚未成熟,画风中能看出别人的影子。三十五岁到六十岁是他的创作中期,是他真正融汇南北,运泽前古的精采时段,此时,他不仅创意闯劲十足,而且在技法上也专心精意,不敢苟简,此一阶段,他仍有不少摹仿古人之作,但比之早期有很大不同,“前诸制作,固足乱真,此则更为脱化,每仿一家由尽其致,而超逸之趣则又过之。”王翚六十岁上被召入京主绘康熙皇帝的《南巡图卷》,此后为他的创作晚期,此时他名气大了,应酬之作渐多,下笔也多有定式,虽然也还有一些精品,但比之中期则难免粗疏,代笔之作也在所难免。
而《王右丞丹台积雪》完成于王翚的五十二岁上,属于他的精力、阅历、创新的最佳阶段,比之他八十四岁的《仿王右丞雪景山居图轴》应当更有看点。
千年“积雪”,再现丹台,使吾侪得仰右丞之宗绪,石谷之高奇,也算是幸哉,至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