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丁卯)的这幅圆光镜心《亦有佛性》,画中一只神猿正在礼拜得道的高僧,这是范曾先生的典型题材之一。
在《范曾散文三十三篇》的“大乘起信”一文中,范曾先生写出自己的画外话,“在深山古寺,云荒石老,松高猿藏。假如这猿又性慈寿永,神话也便随之而出”,“古寺中的高僧与猿们共同呼吸着天地清气,相逢机会必然很多”,“凭猿的智力是十分轻易和人沟通的,它们的记忆力很好,能够学习与摹仿人的动作,进而解决问题。也许它们不甚知其所以然,但久之,会学得很像,如叩首拜佛之类”,“然而画家不会满足于猿们低层次的智力,在我的笔下,猿和人的界限只限于外表”,“在这大德高僧前匍伏而祷的老猿,必有它自己艰难苦恨的身世。高僧那洞察万类、看破红尘的眼神,正与那老猿深悟佛法、自见本性的眼神相遇。画笔微妙之处在于挥写之际,已自营造佛教思想中般若(聪明)波罗蜜多(超度)的根本思想”。
六道众生,皆有佛性,而众生与人类的和谐相处,平等生活,是最值得欣喜的事情。《庄子·达生篇》所述的“以鸟养养鸟”道理,便是一种具体而微的办法。范先生画动物与人,以聪明之思存其间,亦是据德依仁游艺的具体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