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 飞扬跋扈为谁雄 立轴
材质形制: 水墨纸本
作品尺寸: 91.5×61cm
说明∶徐悲鸿与黄君璧的交往,始于1937年。那年冬天,刚由南京迁校到重庆的中心大学,为重整校务,开始补充因抗日战争而四散的师资,徐悲鸿和黄君璧都在此时进入中心大学艺术系。抗战的烽火,并没有浇灭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反倒借着寄寓蜀中之便,充分领略巴蜀的山川风物。在四川的风景名胜之地,都留下了他们结伴出游的身影,并互有题赠之作,仅黄君璧的《白云堂藏画》中收录徐悲鸿赠画就有7幅,包括奔马、雄鹰、猫、仕女、雄鸡(诚轩2006春《中国书画(一)》编号613号《雄鸡一声天下白》)、白梅、喜鹊等不同题材。此轴《飞扬跋扈为谁雄》,属其中之一。
“飞扬跋扈为谁雄”句出杜甫《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写尽李白的狂傲与孤独。徐悲鸿借此句题写飞鹰,同样布满奋发昂扬的气势。
徐悲鸿每每赋予笔下的动物以人性。他既爱牛的柔顺,同情麻雀的卑微,但更喜布满力量的生命——奔腾的骏马、“新生命活跃起来了”的猛狮、雄踞腵岩之上的灵鹫、振翮云中的飞鹰,借这些傲岸不羁的动物,表达自己热望中华民族觉醒与强大的迫切心情。但徐悲鸿对鹰,布满一种矛盾的心情,他说:“我喜欢画鹰,但有时并不喜欢鹰。”显然,鹰击长空的威猛矫健,是力量与自由的象征,是悲鸿所喜爱与苂美的;但其“飞扬跋扈”又显然是他所厌恶的。就在这样一种矛盾之中,他屡写飞鹰而不倦,并最喜题“飞扬跋扈为谁雄”一句。
徐悲鸿写飞鹰,较早见于1930年代末。而此作写于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半年,其中或许更多抒发的是对民族奋发向上的苂美!悲鸿笔下的动物,来自写生。他一再强调:“建立新中国画,既非改良,亦非中西合璧,仅直接师法造化而已。”因此,笔下的生命,无不生气勃勃。此画飞鹰,脱尽传统鹰踞于松石之上的静态“松鹰”窠臼,双翅飞展,翱翔天宇,目凶爪利,威风凛凛,布满不可一世之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