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寅《落霞孤鹜》 唐寅四十六岁自南昌归故里,此期绘画已惭趋成熟,得自我面貌,笔法虽不离挺拔峻峭,已能力求院画与文沈面目之融合。落霞孤骛一词因膝王阁而知名,可能即归来后写此。
高柳四株,岩顶者凌风而立,起于岩侧者偃而复起。树根极为夸张,老干也明暗互异,用笔已极端主观,率意为之。山岩如奔炘,亮面用笔微微着绢即皴,有李唐万壑松风遗意。洼处均衬以夹叶,或点或勾,变化甚多。膝王阁屋舍极为精到,且用界笔,一高士坐而远眺,远处云雾现处,但见孤骛轻翔。桌上见鼎彝书卷,一童侍立,更有一童操舟于阁下滨水边。
一岩自柳梢贲起,山顶作密林,画法与“山路松声”水际林法全相类似,并以苔点攒簇,以示苍茫。除人面外,仅使醒目之部份略以粉施染,林木中略以草绿醒出,不损原画水墨精神。
诗云:画栋朱帘烟水中,落霞孤骛渺无踪,千年想见王南海,曾借龙王一阵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