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是一年秋光好 ——50年前有关“齐鲁画派”的往事情缘
1962年8月的青岛曾为山东画坛写下浓重的一笔:当时京沪宁鲁四地数十位画家咸集毕至,展开中国画风格的大讨论,同时对齐鲁画派“激情呼唤”。50年光阴过去了,回首往事,本是历历在目的人和事,如今已是尘封萧寂,但当记忆的闸门打开,那段不同寻常的时光便“穿越”一般来到我们眼前,让人回味不尽。
一幅画引起的回忆
2005年5月间,一幅名为《秋光图》的国画在山东几位书画家手中传看。这是一幅由八人合作完成的花卉作品。当年93岁的于希宁先生最先见到此画,他激动地说:“那些老朋友都故去了,但那次聚会我还记得。”他指着画幅一一辨认画家们留下的墨痕:王个簃的桂花,孙雪泥的鸡冠花,江寒汀的花枝红果,关友声的礓石,王天池的凤仙花,王企华的菊花,还有他自己画的竹子。当画幅徐徐打开的时候,当年90岁的蒋维崧先生一眼认出了黄公渚先生的题跋,他说:“黄先生的书画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了,当年黄先生是山大中文系的名教授,这幅画黄先生题诗一首真是增光添彩。”山东省博物馆研究员陈梗桥得见此画连说难得,他说:“这么一张八位书画大家合作的大画,风格如此协调,保存了几十年品相又如此完好,真的非常难得。”他建议有关机构收藏此画:“毕竟它与山东美术史上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件有关。”对海派书画深有研究的曲阜师范大学教授杨象宪生前也说:“三位上海画家都是海派书画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的画风与山东几位老画家的笔墨有很多共通之处,所以合作此画天衣无缝,既能写各人面貌,又能整体一致。这幅创作于1962年的画古朴雅逸,大有民国遗风。”《秋光图》为四尺整张竖幅作品,画面中礓石兀立,桂树花枝迎风摇曳,鸡冠花盛开怒放,凤仙花、菊花、竹子、花枝红果点缀其间,画面宁静和谐,笔墨清丽淡雅,一派优雅祥和意境,正像黄公渚先生题写的诗句:“翛翛凤尾偃奇礓,黄菊披离独傲霜,自是一年秋光好,百花齐放占年芳。”黄先生在题诗后还有两行跋语:“壬寅夏遣暑青岛,雪泥、个簃、寒汀、友声、企华、希宁、天池合写,匑庵题。”在这些画家中,于希宁、关友声、王天池、王企华是我省德高望重的老画家,孙雪泥、王个簃、江寒汀都是海派大家,广为人知。需要介绍的倒是黄公渚先生。
黄公渚(1900—1966年),原名黄孝纾,号匑庵,福建长乐人。出身世家,擅诗词,工书画,少有“岭南才子”之誉。1934年黄先生到山大任教,直至去世。黄先生曾与南北画家潘天寿、俞剑华、王雪涛、李苦禅等共同举办过画展,受到好评,在当年青岛画坛被尊为第一人。解放后,张伯驹、启功等先生来青岛时,都到他的“枕菹轩”中泼墨交流,诗词酬唱,那都是令人回味不尽的雅聚。可惜的是,黄公渚先生“文革”期间受迫害自杀而死,让人唏嘘不尽。
明媚秋光里畅谈“齐鲁画派”
时光到了1962年,8月的青岛清凉宜人,由山东省文联、山东省美协和青岛市文联联合邀请了京沪宁及山东籍的著名国画家在这里讨论中国画风格问题。参加讨论会的有李苦禅、王雪涛、吴镜汀、吴青霞、郭味蕖、彦地、郭传璋、田世光、俞剑华、钱松岩、张文俊、亚明、宋文沼、陈大羽、王个簃、孙雪泥、江寒汀、于希宁、黑白龙、卓启俊、戎玉秀、迟宾、王天池、张彦青、刘鲁生、弭菊田、岳祥书、陈维信和青岛的画家黄公渚、杜宗甫、赫保真、冯凭、马龙青等。会议期间还举办了两次展览,组织过多次示范表演和学术讲座。当时,各方意见杂陈布列,创见迭出,是对齐鲁画派一次最集中的讨论。
也就是在这次会议的间隙,黄公渚先生尽地主之谊,八位画家聚集到了“枕菹轩”,于是,《秋光图》诞生了。《秋光图》画成几年后,江寒汀、孙雪泥、黄公渚先生相继去世,这幅画便成了对八位老人友谊的永久纪念。《秋光图》上本有五方印章,尚缺于希宁、关友声、王天池三人的印章。40多年后,八位画家中硕果仅存的于希宁先生重又见到此画,他欣然钤上自己的名章,激动地说:“43年后在这张画上盖上印章,真是想不到呀!”
时光到了今天,创作《秋光图》的八位书画名家都已作古,但他们为我们留下了美好的艺术珍品与弥足珍贵的记忆,对于“齐鲁画派”而言,大海作证,50年前的青岛曾经让山东画坛风光无限,让山东大地的画家们为之振奋。
50年后忆往事
今年71岁的原山东省美协副主席杨文仁先生有幸参加了50年前的那次会议,当年他只有21岁。杨先生回忆:“1962年暑假期间,因为我是青岛人,于希宁先生就特意安排我去照顾这些与会的老先生们,实际上是给我一个学习的机会。会议讨论期间,我作为学生辈是没有资格参加的,只有会议休息时我才能有机会向他们请教。当时于希宁先生安排我与李苦禅先生和王雪涛先生住在一个大房间,并为他们服务。李苦禅先生性格开朗外向,而王雪涛先生却沉稳寡言,只要有点时间,两位先生就想多画几幅画。我曾有机会看他俩在纸上落笔着墨、精心布局、直到完成一幅画作的整个过程,这对我来说是绝好的学习机会。当时,两位先生已是名满全国的大艺术家,但是他们对艺术对自己的要求都是极高的,特别是王雪涛先生,他的牡丹看似简单,实际他每次落笔前都会仔细研究,待花头基本画成后,他还会不断就色彩和形状细细调整,直到满意为止。记得李苦禅先生很健谈,而且喜欢边画边跟大家聊天,对于山东和山东籍的艺术家取得的成就,他也深感作为齐鲁人的骄傲,同时他也说到,对于书画艺术的追求应该是终生的,不能满足于一点小的成就,创作出好的作品才是画家的最主要职责,仅这一点就是艺术家要为之奋斗终生的。”
杨先生说,如今大家又谈齐鲁画派的问题,使我回想起当年与这些大艺术家们在一起的那段时光。某个画派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需要经受学术圈和历史的认可,需要有在全国被认可的大艺术家为代表,更需要有凝聚力的一个群体,山东艺术界山头很多,但没有高峰,这是个客观问题,真要谈到画派的形成,需要我们大家付出更多的努力。
(来源:山东商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