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书画网 官方微博: 新浪微博:鲁中书画艺术网   搜狐微博:鲁中书画艺术网
会员注册 会员登录 网站帮助 意见反馈 员工认证 加盟我们 广告投放  
 
公告

  名家题赠展示区

  按分类检索
当前位置: 鲁中书画网 - 鲁中书画网

“鹰之子”程万鹏的书画人生


作者: 企业会员admin  发布时间: 阅读次数: 4699 【字体: 】  【关闭

  程万鹏,字文岩,男,汉族,1936年出生于河南,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师从李苦禅先生。他博学多才,熔诗、书、画、印为一炉,擅长花鸟、人物、写意雄鹰。70年代曾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亲切接见和慰问。大量作品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几十种报刊发表,被故宫博物院等全国各地博物馆、艺术馆、碑林及部分海外博物馆陈列收藏。多篇论文发表于《书法》《美术》《考古》等专业刊物。其传记被《中国当代书法家大辞典》《中国当代美术家大辞典》《中国现代书画名家润格大全》《世界美术家传》等实际中典籍收录。

  《双鹰》

  程先生的画走的是中国文人画的路子,强调抒情,强调浓缩,计白当黑,削删冗繁,笔简意宏,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画花鸟清新飘逸,画人物独具清韵,画雄鹰信手拈来,呼之欲出。特别是他画的雄鹰,极具刚健之风,却绝无霸悍之气。1991年,他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百鹰图》个人画展,一只只威猛的雄鹰或展翅翱翔于云霓之间,或驻足挺立在峰峦之颠,伴流云,瞻群峦,聆瀑音,屏碧嶂……各具神采,不一而足。著名书画鉴赏评论家史树青教授评论道:“苦禅大师门下,万鹏先生大作群鹰、松鹰诸图,用笔用墨皆传神佳作,苦禅先生如果在世,当赞颂不已佩服之至。” 在《百鹰图》中有这样一幅:一只展翅欲飞的苍鹰傲立在岩石上,一轮红日喷薄而出,作者用那粗犷的大写意勾勒出苍鹰的翅膀,浓淡相间,墨色分明,在松柏的映衬下,更显出苍鹰的雄浑和勃勃生机,而似铁一样的爪子紧紧抓住岩石,又恰到好处地表现出苍鹰刚强、坚毅的禀性。 程先生说:“画苍鹰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画笔宁少而不要繁杂。”画家这种“求神似”的大写意,正体现出他深厚的生活体验和艺术的执著追求——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为了画好鹰,他专门养了几年鹰。在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他每天认真地观察鹰的一举一动,悉心临摹,对于鹰的习性、性格、体态了然于胸,几笔勾勒,一只活脱脱的苍鹰便跃然纸上。 他的写意雄鹰,下笔极具规律性、程式性,一笔笔铺开,按其生活习性、形体结构和艺术规律来组织用笔,看似放笔直取,实则稳、准、狠。调墨、用墨、用水把握精确,在自由收放中透着极强的控制能力,往往几分钟内一幅极目遥天、铁爪雄踞的雄鹰画就完成了。 程先生的画,受李苦禅大师影响最大,八大山人、徐青藤、吴昌朔、齐白石、徐悲鸿、潘天寿、陈大羽这些写意画高手在他的画中也是有迹可循的。他用如椽大笔,以碗泼彩,墨沉淋漓,烟云奔腾,使人顿觉英风浩然,满堂生辉。其巨幅多为群鹰之类,三五成群,八只九只,俯仰意卧,雄姿勃勃,若聚会然。他先后在北京、南京、广州等地举办个人画展,深为书画界同道所看重。在南京的个展上,书画名家魏紫熙、陈大羽等给予了很高评价。陈大羽先生说,程万鹏先生的画“传统功底深厚,苍劲大气,特别是写意雄鹰,充满阳刚之气,不愧为苦禅门下高徒,更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 正如苦禅大师所说: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由画至书,程万鹏的字也深得书界名流称许。

  1990年,全国文物界书法大展时,启功先生在评议会上评价道:“程万鹏先生不但画画得好,而且字也好。这幅参展的隶书很有特色:隶篆相兼,方圆用笔,字体方整古厚,别有奇趣。” 他的大量作品被包括故宫博物院在内的全国各地博物馆、纪念馆陈列收藏。

  1992年程万鹏书画被刊登到美国洛杉矶《世界日报》等多家报刊。 古人云:“画如其人。”诚哉斯言!在云浮市,程万鹏先生以书画义卖的全部所得,慷慨捐赠给以著名革命家邓发命名的邓发中学的筹建;

  1998年10月,他把心爱之作八尺《中原雄风》中国画捐赠给中国扶贫基金会,参加中国首届功在千秋书画扶贫大展,献上一份爱心…… “一份薄薪,两袖青风,墨宝千载,纸寿万年,乐哉!”

  1999年7月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和河南日报曾对其进行专题报道。出版《程万鹏书画集》《程万鹏书法集》《程万鹏诗选》等专著多部。

  对程万鹏而言,变化的是荣誉和成就,不变的是对书画艺术永恒的追求。

  鹰之子

  ——著名书画家程万鹏先生印象

  在中国画坛上,有些人的名字是与苍鹰联系在一起的。

  就像提起唐朝人们会想到姜皎,提起宋代会想到宋徽宗赵佶,在现代会想到潘天寿、李苦禅一样,在当代,人们自然会想到程万鹏先生。

  见到程先生,只觉得他衣着简朴,慈眉善目,雍容华赡,我们很难想象,就是这样一位慈祥仁爱的老人,在他的笔下,一只只矫健的雄鹰搏击长空,纵情凌霄。

  程万鹏1936年生于河南沈丘,自幼笃喜书画。上个世纪60年代,负笈中央美术学院,师从李苦禅先生学习国画,跟王式廊学习素描、油画,跟江丰、洪波学版画,跟张得蒂、丁洁茵学雕塑,多方面汲取创作的营养。他擅长多种艺术门类,熔诗、书、画、印于一炉,热情为生活礼赞、为盛世放歌。70年代曾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接见和慰问,先后在北京、南京、广州、郑州、南宁、佛山等地举办画展,作品被故宫博物院等全国各地博物馆、纪念馆陈列收藏。

  程先生的画走的是中国文人画的路子,强调抒情,强调浓缩,计白当黑,削冗删繁,笔简意宏,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他以高朗之怀、脱颖之气挥毫泼墨,画花鸟清新飘逸,画人物独具清韵,画雄鹰信手拈来。特别是写意雄鹰,更是真骨凌霜,高风跨宿,呼之欲出,英风飒然,极具刚健之气。

  1991年,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的《百鹰图》其个人画展上,一只只威猛的雄鹰或展翅翱翔于云霓之间,或驻足挺立在峰峦之巅,伴流云,瞻群峦,聆瀑音,屏碧障……格调雄放,气象阔大,各具神采,不一而足。其中有这样一幅:一只展翅欲飞的苍鹰傲立在岩石上,一轮红日喷薄而出,作者用那粗犷的大写意勾勒出苍鹰的翅膀,浓淡相间,墨色分明,在松柏的映衬下,更显出苍鹰的雄浑和英姿,而似铁一样的爪子紧紧抓住岩石,又恰到好处地表现出苍鹰刚强、坚毅的禀性。

  著名书画鉴赏评论家史树青教授评论道:“苦禅大师门下,万鹏大作群鹰、松鹰诸图,用笔用墨皆传神佳作,苦禅先生如果在世,当赞颂不已佩服之至。”

  程万鹏说:“画苍鹰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画笔要少而不求繁杂”。画家这种“求神似”的大写意,正体现出他深厚的生活体验和艺术的执著追求——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为了画鹰,他专门养了几年鹰。在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他每天认真地观察鹰的一举一动,悉心临摹,对于鹰的习性、特点、体态了然于胸。

  他的写意雄鹰,下笔极具规律性、程式性,一笔笔铺开,按照鹰的生活习性、形体结构和艺术规律来组织用笔,看似放笔直取,实则稳厚精准。调墨、用墨、用水把握精到,在自由收放中透着极强的控制能力,往往几笔勾勒,一只极目遥天、铁爪雄踞的雄鹰便已跃然纸上。

  程先生画鹰,以碗泼彩,墨沉淋漓,烟云奔腾,使人顿觉英风浩然,满堂生辉。其巨幅多为群鹰之类,三五成群,八只九只,俯仰意卧,雄姿勃勃,若聚会然,深为书画界同仁所称道。在南京的个展上,书画名家魏紫熙、陈大羽等给予很高评价。陈大羽先生说,程万鹏先生的画“传统功底深厚,苍劲大气,特别是写意雄鹰,充满阳刚之气,不愧为苦禅门下高徒,更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

  正如苦禅大师所言:“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由画至书,程万鹏的字也深受书界名流称许。1990年,全国文物界书法大展时,启功先生在评议会上评价道:“程万鹏先生不但画画得好,而且字也好。这幅参展的隶书很有特色:隶篆相兼,方圆用笔,字体方整古厚,别有奇趣。”

  程万鹏认为,“淡极始知花更艳”和道家的“虚无”有着人生之外的深刻含义,这一点足见其创作思想始终贯穿于中国水墨画发展的脉络上。传统的写意意识和现代的抽象意识,正是他笔下对传统与现代、文化与艺术的体味和探究。观其作品,笔墨泼辣,随意自然,墨色饱满酣畅,线条质感老辣,加上单纯的色彩介入,平添了画面的活泼气氛,不俗不艳、不愠不火,气韵生动,墨象淋漓。

  在中国的花鸟画创作中,明代徐渭的泼墨大写意花鸟可以说形超神越,艺术造诣极高,也把中国画的笔墨趣味发挥到了极致。之后可与徐渭并肩称雄的八大山人的绘画可以说更是借物抒情、笔简意远的强烈艺术个性的释放,稍后“八怪”的同中有异的艺术风格,吴昌硕的意境深邃与富有诗意,以及近代齐白石大气精致的画风等,都曾融入到他的绘画创作中。徐渭的墨气、吴昌硕的生辣、齐白石的简洁与李苦禅的浑厚,融会构成了程万鹏绘画风格的审美基调,也是他对以往绘画形式语言的充实,更是一种文化的思考。

  很明显,程万鹏在绘画创作上以水墨意象代替了早年创作时粗笔大抹的厚重韵律,不纯以线为主体性的创作虽然失去了花鸟画中线条简洁古朴的意味,却增加了墨色上意味深长、深重深韵的格调和整体的气息氛围。如今他的创作,少了份潇洒清丽,多了份放毅苍秀,少了些新奇和随意,多了些古意和精微,少了情绪的宣泄,多了个性的张扬,少了轻巧和单纯,多了厚重与力度,实现了由笔到墨、由心灵到境界的跨越。

  或许可以说,程先生苍茫大气、墨气溶溶的作品是他对恩师苦禅大师墨韵的阐释和再演绎,已完成或间接完成了他对心中墨象形式的选择,更多地带入个人的思考和传统的文化情怀。正因为赋予了深沉情感的艺术精神和文化意味,其作品才这样耐读和令人耳目一新。

  古人云:“画如其人。”程先生热爱生活,几十年如一日潜心书画创作,又质性淡泊,恬淡寡欲。近年来更是醉心古体诗创作,抒写怀抱,不假雕琢,两耳不闻窗外事,不知今夕是何夕。但对于公益事业,他却极其热心,不断用手中的画笔奉献着自己的爱心。在广东,他把书画义卖的全部所得,慷慨捐赠给以著名革命家邓发命名的邓发中学;在北京,他参加中国首届功在千秋书画扶贫大展,把心爱之作八尺《中原雄风》中国画捐赠给中国扶贫基金会……

  程万鹏说:“一份薄薪,两袖清风,墨宝千载,纸寿万年,乐哉!”对他而言,变化的是荣誉和成就,不变的是对艺术永恒的追求。

  (孟云飞:清华大学博士后、中国文联特约研究员)

  《雄鹰搏击图》

  长子程里:

  程里,男,1965年出生河南。自幼随父亲程万鹏先生习画,后拜著名画家李自强先生为师学习花鸟画。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结业于中国画艺术研究院张立辰教授花鸟画高级研究生班,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美展和在多部专业画册、报刊发表,为国内外诸多博物馆、美术馆、美协、画院、纪念馆收藏。

  中国画坛于今日,可谓之百家争鸣。或学贯中西,将之揉而为一者,或汲古秉继,着力于笔墨之韵深与意境之高远者。程里的画,率意天成,敢于标新立异。有耳目一新之感。《文赋》中有云:“或藻思绮合,清丽千眠,炳若褥绣,凄若繁弦。”将其赋予程里的画作,亦合乎矣。

  早在沈丘迎宾书画研究会时,时任广州美术学院院长,全国著名画家杨之光对他的画做出了“不在别人脚后行”的高度评价。对于程里作画,临摹创作也是他最大的特点。他自幼在县文化馆跟随父亲程万鹏先生学习画画。十几岁即获得河南省花鸟画展一等奖。他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受教于著名画家姚有多、张立辰、贾又福、李少文、郭怡孮、田黎明等教授。他在河南郸城任文化馆馆长的时候拜著名花鸟画家李自强院长为师学习花鸟画。

  《踏雪寻梅》

  清代的著名画家恽寿平说:“逸品其意难言之矣,殆如卢敖之游太清,列子之御冷风也。”“画以简约为尚,简之入微,则洗尽尘滓,渡村孤迥,烟鬟翠黛,敛容而退矣。”“造化之理,至静至深。”程里画的画是传统的文人画,从他的每幅花鸟画上都能显现出“契默造化,简约至静”的特点。他的画都是以写意为目的,强调抒情性,崇尚简洁、内涵与随意性。强调浓缩,以墨计白。以高度概括的笔墨铸就独特的艺术个性。大起大落,寥寥数笔,神与气就跃然纸上。他的画不以再现具象为目的,而是把自然形象作为表达天人合一的意向构件来看待。如他的墨荷鹭鸟,突出一个写字,显露出一种稚拙大朴之美。刚健雄浑,而又无霸悍之气草率之嫌。真是心忘方入妙,意到不求工,点画横斜处,天机在此中。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程里的花鸟画,如焦林漫步、秋染一色、桃花时节、踏雪寻梅、醉秋图、芙蓉八哥、竹林晨曲、空中鸟语、荷塘情趣、山中归来、独赏芙蓉诸图,用笔用墨皆传神佳作。均是以理会形,以意取神,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大胆落墨,神魂处夸张,无意处舍弃,不求表象,不重抽象,落实合象。力求在画面上造成蓬勃灵动的生机和节奏的韵味。勾线用墨,或浓或淡,均酣畅饱和,加上适量的水的渗化,给人以墨韵的质感,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有真善美的精神愉悦。

  程里人到中年,他的花鸟画已经进入炉火纯青,自然天成的境界,其画作不俗不艳,不愠不火,墨象淋漓气韵生动,受到老一代书画大家的高度赞赏。著名书画鉴赏家史树青教授评论他的花鸟画说:“学力到,火候到,腕下渐渐生出一种疏散感。似不精心,却也随意,墨韵线条也觉活泼起来,神采妙境横生,是一位很有功底的画家。”

  习作之余,程里近十几年来醉心于书画的学术交流。他先后数百次组织全国著名书画大家,如长安画派的刘文西、王有政教授、北京的沈鹏、张立辰教授、天津的霍春阳、吕云所教授、湖北的汤文选教授、沈阳的王绪阳教授、山东的齐新民教授等著名书画家到河南郑州进行学术交流。通过这些大师们的现场作画,言传身教。从目睹耳闻,汲取营养,借以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在书画艺术前行的道路上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目前,程里已定居北京半砚斋,成为职业画家,近段时期内辛勤耕耘,不断有佳作问世,并被多家报刊发表,其作品多次参加中国美协举办的大型画展并获奖。“书画醉平生,身名两不亲,艺术无国界,四海皆友人”是他一生不懈的追求和努力方向。

  《荷塘秋色》

  更多作品:http://blog.sina.com.cn/u/2101787611

  联系方式:18811220668




 载入中…… 
主办单位:淄博市人民政府对外宣传办公室  技术支持:淄博时空  淄博信息港 投稿邮箱:shuhuawang@wo.com.cn 
©luzhong.shuhua.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编号:鲁ICP备14036922号-1  
Apalong php-b2b 行业网站基础系统

页面执行时间:0.37648701667786秒

将本站加入收藏夹  将本站设置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