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将笔墨入图画 ——写意国画家王金岭
王金岭,河南新乡人,1940年生。1979年调入陕西美术家协会创
作研究室从事专业创作,任创作研究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西安美术学院客座教授,陕西花鸟画研究会名誉会长,2011年《长安
精神——陕西当代中国画名家作品全国巡展》参展作者之一,享受国
务院津贴专家。
| 王金岭作品《掩云山庄》
作阳春白雪画 事学者型画家
“学者型画家”这一概念具体为某一人在什么时候提出还尚待考
证。但是这一说法从早期的文献中就已经有据可查。明代的《晚霭横
看》中有过一段描述,这可以理解成为将“学者”与“画家”并称的
较早的例证。文中写道:“与可画竹之外,他画绝不传闻。宜兴吴氏
有所藏《晚霭横看》甚妙,先友沈周先生尝见之,为余言其行笔绝似
沈道宁……然评者谓道宁笔,颇涉畦径,所谓作家画也。而与可简易
率略,高出尘表,独优于士气。此卷作家士气兼备,要非此老不能作
也。”时至当今,那些在学术领域如美术、美术史、美术理论上有独
到见解,并取得一定成就,可以被誉为“学者”的;同时又在绘画的
实际操作中有着高超的技巧,形成独特的风格样式的人,便是“学者
型画家”。可以说,作为一个“学者型画家”不单单要有高超的绘画
技巧,还有要深厚的文化修养作为支撑,而王金岭便是当今画界公认
的一位“学者型画家”。
受家人的熏陶及古都风物的浸染,幼时的王金岭就对绘画艺术产
生了浓厚的兴趣。无论是父亲画在枕头、门帘上的图画,二伯父行云
流水般的墨迹,还是大唐横越千年风韵犹存的遗物,都令他百看不厌、
心向往之。王金岭的人生目标就在这种潜移默化中渐渐清晰了。上世
纪60年代初,王金岭考入了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在这里,他如鱼
得水,既得到了正规系统的教育,又接触到了很多大师的作品。王金
岭对八大山人、齐白石、石鲁三位大师推崇备至,对他们的作品悉心
研摩,受益匪浅。1963年大学毕业后,由于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王金
岭被分配到东北做中学美术教师,此一去便是八年。身在异乡,思乡
之苦,思亲之痛,自不待言。而最令王金岭不能忍受的是失去了古都
醇厚文化氛围的蒙养。1970年,他重返西安,等待他的却是一个维修
钳工的位置。王金岭没有颓废,他干一行爱一行,各种工作都出类拔
萃。9年时间里,他由普通工人一直干至宣传干部。工作条件的转变
使王金岭有了更多写生的机会。不久,他创作的国画挂历出版了。长
安画派的代表人物,时任陕西美协主席的石鲁慧眼识人,将王金岭调
至陕西省美协。与众多画界前辈一起工作,王金岭兴奋异常。他用很
短的时间就补习了笔墨、章法、色彩的课程。从此,不惑之年的王金
岭才真正开始了他的国画生涯。
坎坷的经历,使王金岭对人生有着比常人更深的感悟,也因此造
就了他“雄浑险拙”的画风。“小人袭其技,君子通其神”。大师与
画匠之分只在画面后有否通神之处,而神来之笔则要以深厚的艺术修
养为前提。王金岭深谙此道。他勤勉好学,悟性很高,早在青年时代,
就博览群书,并常有独到的见解。东、西方美术的差异,易经、道德
经及唐诗宋词等,他都有精深的研究。他甚至以为,易经中的每一句
话谈的都是绘画。
王金岭画风沉雄,笔墨恣肆无羁,能于常见题材中独出心裁,具
有强烈的西部风格和东方意味。所作寒山、野鹤、狐女、秋荷具有强
烈的西部风格和东方意味。出版有《长安土风画派王金岭中国画作选
》一辑,《山水画库》、《长安十家》、《中国美术馆藏品选集》、
《中国美术全集(第四卷)》、《百年中国画集》、《当代中国著名
中国画家作品精选》等大型画册发表多幅作品。画界人士称他的画是
阳春白雪。1984年,王金岭在一幅题为“荷花”的作品中,采用淡墨
画法,将月下荷塘的朦胧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全国引起轰动。随
着艺术修养不断提高,王金岭对绘画的理解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深。
近年来,在挥毫泼墨之余,他先后发表了十多篇有影响的论文,如《
中国画程式初探》、《石鲁用意之道》、《诗与画的变形》、《笔墨
谈》、《赋彩谈》等,从而赢得了“学者型画家”的美誉。
读王金岭的画,读到的是他的思想,因为他的每一幅作品都透着
睿智。正如先生说“我看石鲁是流星,把天划了个大口子,一瞬即逝,
却长存于苍育。我更愿意像不起眼的小小的恒星。”他一直用眼睛盯
着美术史的高度,用灵魂在空寂中与前贤对话。
花丛蝴蝶翩翩舞 笔墨随己意苍古
“天地之间,虽事之多,有条则不紊;物之众,有绪则不杂,盖
各有理之所寓耳。”宋代的山水画家韩拙在他的《山水纯全集》中的
一段话,道明了天地间“物各有条理,事自有规矩”的道理。王金岭
认为,花丛中翩翩飞动的蝴蝶,忽高忽低,忽东忽西,忽紧忽慢,千
姿百态,都是由翅膀的一上一下有节奏地扇动变化而来。这一上一下
形成了蝴蝶飞舞的程式,使陈杂与紊乱的自然形象条理化、单纯化、
理想化,而方法却是极其经济地运用一个概括的单元,有节奏地铺陈
形象,去强调某种感觉,渲染某种气氛,从而给作品赋予神韵,到达
预想的艺术境界。这个概括的单元叫程式。产生程式的全过程叫做程
式化。中国画程式范畴表现在比和兴两个方面,取形曰比,取意曰兴。
见诸于比的程式受理,法调度;见诸于兴的程式受意、趣指挥。理有
物理、生理。法有笔法、墨法、章法。理法多侧重表现。意有意义、
意境。趣有趣味、韵律。意趣多指神韵。
王金岭的书画艺术可以用“性灵”二字来概述。性灵者,聪敏发
自天成,剔透灵明;不事雕饰,境界变化万千。这“性灵”首先表现
在艺术感受与意境的不拘一格。《石涛画语录》有名言:“无法而法,
乃为至法”,是说在艺术创作中,要有不同的感受和表现这种感受的
技法,要有“万”个不同面貌,而不能“万”张画都是同样的感受与
表现手法。金岭先生深谙此理。他的创作也正是“万”画不同,常看
常新的。他的作品中,时而是月荷的朦胧清透,时而是龟、石的老辣
苍劲;时而有冬晨的凛冽莽原,时而有秋夕的绚丽秋山,变化无穷,
意趣难测。
看他的画册,可以看到先生笔下的《芙蓉》,展露出一种异彩与
缤纷的香氛;《华山雪晴》,那静谧画面,流露的是一位画家的境界
与理想;《凭栏》,画中的人在大自然中极其渺小,却是这渺小之人,
让作品更加灵动起来,有了活力;《仕女》,有点古典韵味,又有点
新潮风范。《起舞》,步履轻盈,眉宇间英气不凡;《猫》的传神之
极,令人叹服。
其次,王金岭特别强调国画笔墨的重要性,遵循“笔墨当随己意
”的纵横任运。传统笔墨一般不离中锋、侧锋,讲究如作字法,如“
折钗股”、“屋漏痕”等;而又有梁楷的阔笔破墨,徐渭的“嶙峋支
离”,石涛的“拖泥带水”,傅抱石的散锋直刷,均开笔墨新面,令
人精神一振。尤其是石鲁,更为恣肆大胆。作品笔笔方崛,干湿浓淡,
一气呵成,极具艺术震撼力。金岭先生的笔墨无疑延续着这一文脉。
米芾讲“八面出锋”,而金岭先生何止八面,笔在他的手中,顺、逆、
点、厾、戳、转,无不随心而动,不拘一法。但这笔墨的纵横变化又
在可掌控的“度”之内,是从生活中来,以合理地表现物象为原则,
不至于变为抽象的点、线、面关系。可以说,在笔墨与物象之间,金
岭先生找到了一个绝佳的“临界点”,既能充分发挥笔墨的表现力,
又可探寻万千世界的物态与情理,使他的作品曲高而和不寡。金岭先
生说:“笔墨当随己意”,“追随时尚笔墨和模仿前人笔墨一样,都
是陷入了盲目性”。这是真画家毕生经验的总结,对当下画坛的某些
弊端无疑具有警醒作用。
不求闻达留后人 笔墨倔强风骨硬
人生舞台,自有各人面目,王金岭甘居寂寞,不贪世声。
当画坛上没有一个标准、众声嘈杂的时候,王金岭既不想附庸政
治,也不想从众同流,又不想追逐时髦,他是慢慢转身,并不华丽地
坐到了一边,只去想他要想的,只去做他要做的。
从热闹的席位上出走,选择寂寞,这需要定力的;而从此即可以
看到天,看到地,看到天地的精神,看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
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在他离席的日子里,于别人的眼里,他
是不停地盖他的画室。先是在沣峪里筑茅舍,又在翠华山下建新屋,
这是多么有好心情又多么会生活呀。其实,这种不断造屋的过程正是
他在艰难而痛苦地寻找艺术心灵的归宿。为此,他远离了江湖,不靠
近官场,也不动用媒体,甚至一些所谓的展览、会议也不去,连画也
卖得少了,竟然对于一些以官为重、以时髦为重、以炒作为重的盲目
接受艺术的顾客一概不卖。
他是有绘画天才的,但他知道珍惜,又知道如何去发展,因为他
有他的抱负。于是,他“游名川,读奇书,见大人,养自己浩然之气
”,在新筑的画室里思考着什么是中国画,中国画的本质和精髓在哪
里,揣摩历史上的画家和画家的经典作品。天趣忙中得,心花静里开,
他的见解高了,判断力强了,又十分苛求自己,反复实践,专注作画。
金岭先生文雅谦和,但不失内心的激情与刚直,可以说是刚柔并
济,一如其画,是画坛德艺双馨、广受尊敬的一位老画家。在他的精
神世界里,一直盘绕着挥之不去的散淡与隐逸,多年的世事历练,使
他洞彻了许多。这遂使他克服诸多辛苦,在终南山下筑园“南圃”,
而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王勃《滕王阁》诗有名句:“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因借用其意境,一来作为先生现实与精神家园的
写照,二来也是对先生品格与书画的总结。
“王阳明讲心学,讲究身心共参,知行合一,在静对中澄明心关,
期待幸会超妙的禅悦,又提出‘人者,天地之心,心者,万物之主’
的论点,八大山人以心观物,画为心声,出世身而心不遗世,是人中
的英雄。我读过不少理论家的著作,说八大山人画中充满孤愤,墨点
不多泪点多。近来屡读八大作品,包括绘画、书法和文字,深觉此类
文字匠人可笑,八大的画笔健墨稳,虽恣肆任情,却一派贵气圆融,
天心一片,智慧、祥和,悲天怜生。书法更是天人之境,秋月一丸神
女魂,春云三折美人腰,自然淳朴至极。读其文字:‘静几明窗,焚
香掩卷,每当会心处,欣然独笑。客来相与,脱去形迹,烹苦茗,赏
文章。久之,霞光凌乱,月在高梧,而客在前溪矣。随呼童闭户,收
蒲团坐片时,更觉悠然神远’。随性自然,全无悲声,与其书其画神
气相投,浑无差别。青云谱中,八大山人以其性灵的慧力,覆盖了现
实世界的落差,生活在心里的灵觉状态中,这是生命的禅悦,青云谱
给了八大慰藉,南圃给了金岭先生回归感—南圃就像蜘蛛编织的网,
别人说它很美,对于我来说,它只是为我捕捉清闲。”金岭先生如是
说。
画事是寂寞之道,画者素善养心,安妥好此时此身,灵魂便有了
游走飘摇的度数和状态,心才会有皈依和观照,才会有色空不异的法
眼慧目,画便有了色彩,笔墨有了象形,画儿同身心一起,物化出画
家心中另一片园田。“不求闻达留后人,笔墨倔强风骨硬”,这也许
是画家王金岭先生写意人生的真实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