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北方,麦秆一直被作为牲畜饲料或被焚烧。然而,山西临汾农民亢秀奎却点“草”成金,利用麦秆创作“麦烙画”,不仅变废为宝,而且使中国古代失传已久的麦秆画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
亢秀奎今年60岁,出生在山西临汾蒲县的吉家垣村,从小就喜欢绘画。由于他的母亲是一名麦秆画艺人,因此亢秀奎十分擅长制作麦秆画。
麦秆画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最早出现在隋朝,后来逐渐失传。直到20世纪80年代出土古墓时,麦秆画才再次重现人间,震惊世人。后来,民间画师根据有关资料潜心钻研,反复试验,终于成功恢复了这一古老的麦秆艺术。
然而,传统的麦秆画色彩单一,技法简单,缺乏层次。为了改变这种局限,亢秀奎大胆吸收国画、剪纸、烙画、刺绣、雕刻等诸多艺术表现手法,创造性地将麦秆画和传统烙画的工艺结合在一起,成功地创作成“麦烙画”。这种大胆的“堆砌”技法,使得麦秆画画面更加生动、形象,作品更加饱满,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从而使这种古老艺术重新焕发光彩。
亢秀奎告诉记者,制作“麦烙画”首先要选择光泽度好,有彩纹,有质感的麦秆作为基材,然后根据作品需要进行裁剪和粘贴,其间要经历“熏、蒸、漂、煮、烫、晒、烙”等十几道工序。虽然工序繁琐,但是却马虎不得,每道工序都要十分精细,否则就会影响作品最后的质感和品质。
亢秀奎目前已经创作了500多幅“麦烙画”作品,题材主要以人物、山水、鸟兽为主,曾在北京、天津、洛阳等数十个城市展出,并被中国煤炭博览馆、山西省博物馆、山西工艺美术馆等机构收藏。他用2010根麦草劈成30万根麦秸丝制作的《虎啸》,高5.5米、宽3米,堪称“麦烙画”作品中的极品。
如今,亢秀奎成立了“蒲县秀奎麦烙画专业合作社”,希望更多人投身到“麦烙画”艺术中来。他说,只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掘和利用“麦烙画”,使之产业化、商品化,产生良好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为当地农民带来实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