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中国传统书画艺术而产生的书画装潢工艺,为中华民族所独创,并为书画珍品的久远保藏提供了条件。这种工艺起源极早,秦汉时期的“经卷”、“屏风”都是经过装裱而成的。《后汉书》所记载桓帝的“列女屏风”,《三国志》所记东吴曹不兴为孙权画的屏风,皆需要裱褙,其多用粗麻纸,布帛等粗料复背加固。《旧唐书》卷四十三志第二十三有弘文馆:“拓书手三人,笔匠三人,熟纸装潢匠九人”的记载。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亦云:“自晋代已前,装背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背。” 此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就使书画装裱工艺向更深层次发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书画装潢工艺逐渐演变成与书画艺术、建筑艺术相配合的艺术形式,从而使书画装裱品式成为一门完整的艺术。同时它对书画作品起着保护其品质、延长其寿命的作用, 同时与画心融为一体,进而提升其艺术价值。
书画装潢艺术家在一幅作品中,对于样式与规格、材料肌理、色彩的搭配,制作工艺的运用,并将此诸要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进而产生出完美的统一。本文从艺术设计的视角,对中国书画装潢的样式规格、材料肌理、色彩的搭配,制作工艺对其形式美进行以下具体的分析。
一、样式与规格之美
中国书画的所用材料多为丝织或宣纸,其材质纤薄,质地柔软不宜长久保存,为了便于观赏与保存,进而加固、加厚的功用目的出发,用数层麻纸、布帛等材料料在画的背面裱褙作为装裱,称之为“裱褙”,且逐渐美化,四边镶薄的绢、绫等丝织品作为外缘装饰。据明代方以智《通雅》载“潢”犹“池”也,外加缘则内为池,装成卷册谓之“装潢”,亦称“装池”。故裱画有“装池”、“装潢”之称。至于对前代名迹进行重装,则需要褫去旧画的前裱,被称为“装褫”,亦叫做“仿古装池”。
装裱的款式根据不同的画心尺寸及观赏收藏要求,大致可以将其分为立轴、手卷、横批、屏风、屏条、册页、折扇、团扇、镜片、贴落等几大类。不同的装裱种类和装裱款式都具有不同的外在形态上的形式美。
轴又称为立轴,是中国传统书画装裱里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形式。立轴有一色式、二色式、三色式、纸镶绫边、宣和圈小边、宣和式、锦眉等;手卷有绢转边、纸撞边、纸套边等;册页有蝴蝶式、推蓬式、经摺式等。其他还有横披、镜片、对联、屏条、通景屏等。
宣和式圈小边,这种式样相传是北宋时期宣和内府装裱形式的创新。裱件不镶宽边,只在画心四周镶古铜色小边,上下镶隔水、副隔水,上镶天头和贴惊燕,下镶地头。纸镶绫边,这种形式的装潢,是用部分夹层纸(镶料纸)代替绫绢。有绫作圈档,纸作天地头的,也称绫宣和式;有全是纸代替绫绢作圈档、天地头,并在全幅两边加镶绫边增加边口牢度的,也称纸镶绫边式。
手卷的装裱有转边、撞边及套边三种样式。它们的区别就在于边的处理。绢转边、纸撞边、纸套边都由包首、天头、引首、隔水、画心、边和拖尾组成。另外有一种手卷的装裱方法是纸套边,也叫沿边或包边。其尺寸格式与撞边手卷相同,但不用皮纸撞边,而是用较薄的旧米色纸裁成窄条镶包手卷上下两边。册页的每一裱件采用什么形式,是由画心来决定的。如果画心的高大于宽,则以蝴蝶式;宽大于高,则用推蓬式比较美观。如果是圓的团扇面,通常裱成蝴蝶装。若画心有大有小,有方有圆,又要求裱在一部册页中,就选最大的和最小的画心加以比较衡量,决定装裱的尺寸,使大小都能照顾到。
另有一种装裱屏条的形式,南方称海幕,又称海幔,北方叫通景屏。横披有字有画,画心竖短横长,镶装的绫或绢边上宽下窄;左右边亦叫“耳”,尺寸相同,并装对称的天杆一副,还有月牙杆装法,为收藏时便于卷紧而不折伤画面,在右耳背后作两个半圆杆,在卷起时可折对而成圆杆。
装裱的品式往往按送裱者的要求而定,也可参照画心的大小,宽窄由施工者决定。画心长100公分以下,例如长67公分、宽40公分,可裱成三色式,有的画心长与宽差不多,也有宽大于长成方斗形或长方形的。
对于中堂,对联及一些裱件一般不太讲究的装潢,选用纸镶绫边,通长镶小边或天地头两边镶绢边的装裱方法,这便普通装裱。屏条尺寸有大有小,常见的有133公分左右长的画心。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书画装潢的这些样式与规格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和时代风尚的变迁而不断变化,这就为书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二、材料肌理之美
在材料的配备上,书画装潢特别讲究对称,以画心为中心上下左右均是对等的。有天头、地头、上锦牙、下锦牙、上隔水、下隔水,是天头上的惊燕带也要求在左右平均三分之一处粘贴。虽然对称能产生形式美,但宋代装裱艺术家在实践中对此也是灵活运用,根据实际状况总结出均衡的比例。如在古代屋字中,富贵人家的厅堂高大宽敞。书画挂在堂前,人们要仰头才能观看,于是,装裱艺术家在备料时把上下隔水、上下天地的比例分开。这样,画挂堂前,人们只需视线平视即能观赏到画心内容,而不必仰观看。这种合适的比例,更能体现作品的形式美。
挂轴除画心外,一般由圈档、隔水、天地头、包首、轴头、天地杆、惊燕(北方又称寿带)、签条等部分组成。挂轴的各种品式和它们的特点:一色式正面只装裱边和天地头,用同一种绫绢,染成同一种颜色,不贴惊燕。
另外各种续料上的精美图案亦得注意的。虽然我国丝绸的颜色较为单一,但续料的花样图案却十分丰富。传统的有蝙蝠、龙、花、凤、云纹、寿字等。古人还十分讲究轴头的装饰,他们经常使用翡翠、犀牛角、玛瑙、美玉等高档材料制成轴头对裱件的装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宣纸作为一种优质的装裱材料,首先应当体现在它“纸寿千年“的特性上。正因为我国宣纸优良的制造工艺,且宣纸的酸碱度为中性。而且,宣纸中杂质很少,所以不会由于自身原因而导致变色。这样的优良性能使得其经历千百年的风风雨雨依然保持较好的物理、化学性能,让大珍贵的书画文物流传至今。同时现代装裱材料的出现,在颜色上有了很大改观所有这些绩料都可以单独拿出来作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三、色彩搭配之美
一般而言,画心是主题装裱好的书画作品的主题。书画装潢的效果是为了对书画作品本身进行、装饰,其效果为画心的作品服务的。这就决定了装潢在作品中的分量。为此,装裱艺术家在配料上精益求精,运用深颜色的锦牙把画心隔开。然后再用黄色系列的绫子做边于隔水,以达到突出主题的目的。同时装潢艺术家们还注重人与色彩之间的情感上的联系选用比较柔和明快的色彩做隔水。用代表优雅、凉爽的蓝色做天地头与黄色进行搭配,使整幅作品呈现出典雅、庄重、宁静的氛围,加上深颜色寸的宽锦牙与褐色小边装饰,使所装裱的书画呈现出绚丽多姿的富贵景象。
立轴的一色式装裱需要边和天地头用料及颜色一样,全用绫或全用绢作成。画心高大,边圈适当加宽,天地头适当加长,使画意与边可裱成三色式;二色式正面由圈档、天地头和惊燕组成。圈档的颜色随画心颜色配制,天地头一般用青色,惊燕的颜色与圈档颜色相同三色式与二色式基本相同,另加上下副隔水,副隔水的颜色比圈档稍深。惊燕的颜色与副隔水相同。长于167公分以上的大画心则往往裱成一色式。一色式装裱需要边和天地头用料及颜色一样,全用绫或全用绢作成。画心高大,边圈适当加宽,天地头适当加长,使画意与边圈相称。另外,从历史上看,不同地域审美标准存在着差异,也使不同地域特征的装裱风格显得尤其突出。如“吴装的典雅、清新,“京装”端庄富丽,“扬装”华丽等。
同时,由于锦续的颜色花样繁多,加之制作浆糊的过程中首先要将面粉中的面筋通过一定方法提净,然后将滤出的淀粉经过沉淀发酵后再进行熬制。这样加工成的桨糊性能稳定、杂质较少不致对裱好的作品造成伤害,而且裱出的作品手感绵软飘逸对画心的粘合度又比较适中,以避免重新揭裱时伤及画心。
四、制作工艺之美
书画装裱作为一门“装潢学”,是中国几千年文化历史依靠连续积累的审美经验所形成的,独具民族艺术传统的特色。书画作成,折皱不平;未经托裱,不能坚挺。现代画家钱松喦《砚边点滴》谓“国画必须经过装裱,才成为完整的作品” 如果放置不裱、日久必致发牛黄色斑点以至蠹蚀霉污、潮湿,无法挽救。故书画之欲保持永久,必须即时付裱,至少是背面托纸,然后收藏。书画墨妙一经装裱,方能神采焕发,跃然生动,不但锦上添花、增强艺术效果,而且保护绢素,延长观赏时间。至于前代杰作,年远破旧,古迹重装,如延医治病、医善则随手而起,恢复书画青春。至于保存文物,益以世代相传,供后人借鉴和欣赏,意义更为巨大。书画作品经过装裱,顿时生色增辉,布置于高楼大厦、寺观厅堂,或精雅居室、水阁回廊,则与建筑物的空间艺术和谐统一,组成多种美感的实体,以其直觉的审美手段,表现生活,对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和高雅的艺术价值。书画装潢学这种合乎规律、顺乎自然所达到的高度成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爱美和向上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再现。
装裱的工艺美,还表现在精良的做工上,这就需要装裱艺术家有过硬的基本功。同时装裱所使用材料的纹样、质地、色彩以及线、形的处理,都蕴含了装裱师对于作品内涵的深刻理解。书画装裱不仅仅是对于作品的装饰,从本质上来讲,它是对作品精神内涵的一种揭示。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书画装裱已逐渐发展成为与建筑艺术相统一的形式美,从而构成了书画装裱形式完整的一门艺术。在长期实践中,人们提炼、概括出能引起人审美愉快的形式和特征,如整齐、对称、均衡、比例、和谐等。从现代艺术设计的角度来讲,书画装裱更是装裱师根据艺术家的意念所进行的一次再创作的过程。一幅好的装潢后的书画作品,一方面会体现出装裱艺术家技术的熟练,同时更能通过装潢的形式与画心的内容的完美统一,进而体现出中国书画艺术独特的魅力。 |